精选中国古代关于友谊的思想【30句】

导读 1、这是家庭第三爱;这是人生的新起点;是新家庭的开始;是相 2、八、对属下的爱称之为“廉”,这是最有效的执政为民的廉政之爱。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五爱---这是人当了领

1、这是家庭第三爱;这是人生的新起点;是新家庭的开始;是相

2、八、对属下的爱称之为“廉”,这是最有效的执政为民的廉政之爱。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五爱---这是人当了领导后和属下打交道的同事之爱。

3、守一辈子的彼此奉献不计较得失的爱。

4、①仁的根本:“孝悌”。孝悌即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。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,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,孝悌的作用将是很大的,孔子认为,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发挥好,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。

5、四、对老师的爱称之为“敬”,这是最直接的文明传承的师生之爱;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爱---也是第一次脱离父母呵护走进校园接受老师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教学之爱。古人云:“敬其人而信其言”。

6、一、对父母的爱称之为“孝”,这是最浓烈的血浓于水的血缘之爱;这是天下第一爱、人间第一爱、家庭第一爱;这是人生之根、人生之本;这是人间小爱、小孝。

7、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,前者比后者更重要。孔子言“君子不器”,具有人格尊严的人(君子),不能将自己混同于自然界的任何器物,人的价值高于物,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。

8、“仁者爱人”的涵义有二:

9、二是就人和人的关系而言,应当互相尊重和互相亲爱。人与人间的普遍仁爱应以自然的情感为基础,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、互爱、互信。墨子主张:“兼以易别”,否定爱有亲疏尊卑的差别。孔子说: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”。又说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此即忠恕之道。

10、由己及人是仁。凡事能够站着对方的立场思考便是仁爱的表现。

11、③孔子主张的“爱”是“差等之爱”,差等的标准就是礼。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,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,就是礼。

12、体恤怀慈为仁。能够体谅别人,能让帮助别人就是仁爱的行为。

13、仁者爱人的思想大概就基于此

14、天地仁爱有了人,父母仁爱有了我,我与我的外在仁爱,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的世界。

15、十、对天地的爱称之为“智”,这是最神圣的源于自然、生于自然、回归自然的同源之爱。这是人从家庭、社会走向自然的最后一爱---这是天地人之间的大爱;这是人生之爱的最后归宿;这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因此,家庭是临时的客栈、社会是暂时的车站、大自然才是我们永久的家园。

16、九、对祖国的爱亦称之为“忠”,这是最炽热的眷恋故土的地缘之爱、也是生于斯、长于斯的同胞之爱;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六爱---这是人生之爱的最高体现;这是人间的大爱、大孝。

17、克己复礼曰仁。看见美女发乎情,止于礼。是仁爱的表现。

18、仁,二人之爱日仁。男女之爱是仁的范式。仁从最亲最爱作为起点生根发芽。你爱的与爱你的是仁的根本。

19、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想体系:

20、④“克己”就是“为仁由己”,孔子说:“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”意思是说,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,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,并不受别人的外界条件的影响。孔子视之为“为己之学”,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。

21、三、对妻子的爱称之为“义”,这是最亲密的刻骨铭心的姻缘之爱;

22、②孔子还提出“爱人”的主张。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,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,它的具体方法是“推己及人”以及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

23、这是家庭第二爱;是心连着心、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人之爱。

24、五、对朋友的爱称之为“信”,这是最密切的志同道合的友情之爱;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二爱---经常和邻居、同乡、同学战友等熟人打交道的友谊之爱。

25、六、对陌生人的爱称之为“礼”,这是最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、相互礼让的“天同覆、地同载”的同类之爱、同胞之爱、人类之爱。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三爱---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恭敬之爱。

26、二、对兄长的爱称之为“悌”,这是最亲近的手足之情的同胞之爱;

27、仁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.“仁”包括三个方面的的基本涵义:

28、七、对上司的爱称之为“忠”,这是最敬业的忠于职守的事业之爱;这是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四爱---这是人有了职业后和上司打交道的同事之爱。

29、(1)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.孔子解释仁的根本涵义时说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.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孝就是指子女要尊敬、顺从父母、长辈;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.反过来,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,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.孔子认为这是“仁”的出发点,因为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其他人的.

30、(2)“泛爱众”、“仁者爱人”、“仁者无不爱”,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.具体表现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,对他人有理解、宽容的态度和心理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推己及人”;如果有能力应该帮助别人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.